那时皇后秘密处死了太子身边一位宫女,太子痛不欲生,在一个平常的午后爬上屋顶,披发赤足,一边吞咽五食散,一边乱踩砖瓦,疯癫唱歌。
当时正逢下朝,群臣百官大惊失色,同赶来的帝后围在下面,无论怎样劝说太子也不肯下来。
他情绪很是激动,抓着酒壶,不停吞咽着手里的一包五食散,时而大笑,时而恸哭,神志已渐不清,但只要有人稍一靠近,他就作势要跳下去,叫所有人吓个半死,通通都不敢轻举妄动。
就在一片僵持中,不知是谁喊了句:“对了,找溯世堂,找付朗尘!”
付朗尘在一路赶来的途中,听了带路公公的详细叙述,那公公是皇后身边的人,按照指示,不敢隐瞒,将原委毫无保留,包括皇后的赐死,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。
于是当付朗尘站在那个高高的屋顶下时,他已经知道了这是一场殉情,一场不可思议,宫闱里百年难得一见的殉情。
黄昏中,所有人都将灼灼目光定在他身上,他们为他让出一片地,焦急地站在他身后,祈盼他能不负虚名,成功劝下太子。
但当太子的酒壶猛地砸下来时,满场惊呼中,众人的心都凉了一半。
“滚!别过来!”
酒壶不偏不倚砸在了付朗尘头上,碎裂的声响中,他额头漫出汩汩鲜血,身后哗然,他却一挥手,仰头目视太子,笑着说了进宫以来的第一句话。
“绿微死的时候,应当也是流了这么多血。”
声音不急不缓,却让画面瞬间浮现在所有人眼前,皇后更是一下煞白了脸。
风掠长空,付朗尘不在意地摸了下额头,将那血递到唇边,笑意不减地舔了一下:“不对,应当比这血还要多,多很多很多……”
满场尽皆失色,屋顶上的太子终于崩溃:“闭嘴,不要说了,你给我闭嘴!”
但付朗尘还在说,孑然一人站在晚霞中,说的内容却是温柔一变。
“太子认识绿微是在十三岁,那天也是个黄昏,和现在一样的黄昏,风里飘着桂花香,绿微穿了件杏色的宫装,在湖边唱歌,唱的是她家乡的小曲……”
仿佛一轴画卷徐徐铺开,一草一木跃然纸上,鼻尖都似乎能嗅到风里传来的桂花香。
后来经历过此事的官员虽不敢声张,但私下却是感慨非常,神奇,当真神奇,他们在场所有人都被付朗尘的声音“蛊惑”了,在那样一个寻常的黄昏,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,走入了太子的十三岁。
“绿微一生最是善解人意,跟了太子十年,从没求过什么,最大的心愿不过是希望太子好好的,每天读好书,睡好觉,做个勤政爱民的好太子,她不怎么会说话,但太子一定能知道,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心的……”
“太子服下五食散,纵身一跃的确很容易,但也就此辜负了绿微在人世最后的心愿,绿微这辈子都没人为她做过什么,她活得那样卑微,现在这是太子仅能为她做的了,难道也要亲手放弃吗?绿微如果在这里,一定会哭得很伤心,再也不愿意理太子了,因为太子不讲信用,没有遵守对她的承诺,她多可怜,太子听到她的哭声了吗?”
付朗尘至今还记得,他说完这些话后,太子叫着“绿微”的名字跌跪下去,掩面恸哭。
残阳如血,风掠屋顶,那一刻,他忽然什么也不想说了。
他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好事,还是一件坏事。
那些之前在他示意下,悄悄从太子背面上了屋顶的侍卫们,趁机涌上,一把围住了太子。
满场高呼,喜极而泣。
这场震惊朝野的太子事件让付朗尘一举成名。
后来他在帝后的钦点下参加了祭天大典,于高高的祭台上宣读檄文,祈告上苍,造成了满场痛哭流涕的壮观场面,一度在皇城中传为奇谈。
昭帝将他封为“祈音师”,认为他的声音能上达天听,为东穆祈来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
他也成为太子唯一不排斥的人,时常进宫,为他回溯过往,在梦中寻找绿微的身影,解开心结。
付朗尘由此摇身一变,等同于东穆朝堂二品官员,付家原本嫌这个庶子没出息,开溯世堂丢人,走的是偏门左道,但在这之后态度陡变,整个家族出动,千拜万拜地将付朗尘请回了付家,当尊大佛供了起来。
付朗尘一下成为了盛都最风光的新贵红人,他将付家的声望推到了顶点,让这个没落的贵族再次焕发活力,付家从此视他为说一不二的家主。
但从前那个衣袂飞扬,策马横冲直撞在大街小巷,十万火急赶去各处救人的少年却渐渐消失了……
有关于付朗尘各种各样的流言在坊间传出——
他说,我的声音是为天地立命的,平常百姓听得起吗?
他说,要死死远点,千万别脏了付家门前的那片地。
他甚至在马车经过街道,耳听有人寻死觅活,众人苦苦哀求他时都见死不救,自始至终连车帘都没掀开过。
所以对于付朗尘的意外殒命,盛都城里议论纷纷,有人扼腕叹息,有人却是幸灾乐祸。
解忧消愁,救人无数是他,高高在上,不可一世也是他。
评论区
评论